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我們在生活中面臨的非職業噪音越來越多,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和預防非職業噪音的危害。非職業噪聲有哪些?如拖拉機、汽車、輪船、火車等交通工具的噪音;春節放煙花爆竹的噪音;電視機、隨身聽、收音機、音響等家電產品的聲音。KTV、迪斯科、酒吧、音樂會等娛樂場所噪聲;長時間使用手機的情況很多,在公交車和地鐵上聽音樂的情況很多,耳機的音量開得太大會產生噪音……
為了防止非職業性的噪音,提高聽力保護意識更為重要。
如何提高保護聽力的意識?主要有兩個原因。
①首先要了解聽覺的生理基礎,了解聽力是如何受損的。
耳蝸中有成千上萬的纖毛細胞,耳毛細胞分為內毛細胞和外毛細胞,這是產生聽覺的主要效果器。纖毛之間相連,一根纖毛移動,其他纖毛也會隨之移動。有時聽大型音樂會后感覺聽力下降,過幾天又覺得聽力恢復了。原因是什么還不清楚,楊仕明教授在國際上第 一個發現了那個機制。因為纖毛上的連接會慢慢地重新長出來。纖毛或細胞一旦死亡,聽力就無法恢復。另外這個細胞的死亡是累積性的,比如今天吃了一粒毒性藥物或者一小部分母細胞損傷的恐懼,明天聽到很響的聲音,又犧牲了兩個,在這個過程中聽力明顯放緩,感覺細胞變慢了損傷到一定程度,感覺聽力突然下降,聽不見了。因為聽力損傷到一定程度會產生不可逆的結果,目前毛細胞受損掉落還沒有找到有效的再生方法,所以要注意聽力的保護。
②了解聽力下降的長期危害。
健康的聽力是高質量生活、工作的一個保障。從遠古時代開始,人類就有聽覺警報功能,很好地避開了猛獸的進攻,人類的本能需要這種警報雙耳效果,如果有聽力損失,別人在后面和我們打招呼,我們就無法很好地判斷對方的位置和音樂??墒且呀洓]有那么多耳朵了。如果能聽到聲音卻聽不清,就是溝通障礙,上了年紀,溝通障礙就會引發自閉癥、抑郁等心理問題,用辛苦攢下的旅行錢買助聽器,影響更高質量的生活的可能性。因此,如果年輕時不保護耳朵,就會產生長期危害,增加個人、家庭、社會的負擔。